“刺客”眼中的刺客

时间: 2023-11-30 04:11:19   来源: 雕塑

  他被称为“艺术刺客”。他为一位真的刺客塑了一座雕像。这座雕像,渐渐演变成一次“开放性事件”。我们不妨走进去,认真打量一番――

  在北京798艺术区的一间工作室里,参观者指着杀人者周一超的雕像问雕塑者吴小军:“你为何需要给他塑像?你认为他是一个英雄吗?”

  吴小军有些愕然,但随即否认:“不,不,他当然并非是英雄,我从来就没想过要把他处理成一个英雄。他只是一个刺客,一个冲动的小人物。”“周一超,浙江大学毕业生。2003年,他报考嘉兴市政府公务员,因患乙型肝炎未被录取。因此,他刺杀了负责招考工作的两名政府工作人员,造成一死一伤。2003年9月4日,嘉兴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判决,以故意杀人罪判处周一超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这段话被吴小军刻在周一超雕像基座的背面,并附有英文。而在基座的正面,刻着周一超临终前的一句话:“我没有过多的东西要说。”

  近日,《新周刊》就此刊发《为乙肝患者的生存境遇呐喊》。文中分析:“艺术家上场……拥有1.2亿乙肝疾患人口的中国,与乙肝有关的事件还远远不会结束,但向好的方向发展已是不争的事实。”

  吴小军再三强调,自己这件作品不是一座“雕像”。它被命名为一次“开放性的事件”:先是吴小军根据周一超的照片完成了一座雕像,然后各种各样的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走进吴小军的工作室,他们看见这座雕像,听吴小军谈这座雕像,他们脸上露出各种各样的表情,然后有媒体介入,刊出关于吴小军和他这座雕像的报道。然后会发生啥呢?吴小军一无所知,也无法预知。

  吴小军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最初,他注意到周一超仅仅是一幅照片。2003年11月的一期《新闻周刊》,其“封面故事”是《中国1.2亿人的反歧视主张―――受到普遍歧视的乙肝病毒携带者的自救行动》。其中有幅不大的照片,周一超带着脚镣走上法庭。

  此前,吴小军并不知道周一超,也从未关注过乙肝病毒携带者这一个话题。但这幅照片立刻吸引住他。“他穿的衣服裤子似乎是名牌,质地显得很好,这是个时髦的小伙子。最简单地说,他很帅,有一种审美的感觉。”吴小军现在还能清晰地描述出当时他的第一观感。他坚持认为,自己想到给周一超塑像的初衷不是别的,正是这种“艺术”上审美的观感。

  事实上,直到今天,艺术家吴小军对杀人犯周一超的了解也仅有这么多。然而这不影响他将2003年中国社会最轰动的事件之一――乙肝病毒携带者、大学毕业生周一超杀人案―――作为自己这件作品的主题。

  去年初,吴小军开始着手雕塑。他选用的材料是“动物骨粉”,这是他选择的特定雕塑“语言”。在他看来,材料的选择是一件很“微妙”的事,至于如何“微妙”,却“不可言说”。

  夏天,经过几个月的劳作,比真人小一半的雕像完成。“你可以看,他的眼睛是虚的,我没有给他‘开眼’,像是人类的蒙昧状态。”此外,雕像显得有些别扭,问题出在人体比例上,吴小军有意将人物的腰部骨节缩短了两节。“显得有一点儿病态,有一种原始的动物性,一种动物性的冲动。”

  材料、比例、手法……所有这些在吴小军看来都只是“技术性”问题,其中当然暗含了他的用意,但他真正感兴趣的不是这些。“这些都是针对作为一个名词的雕塑而言的,也就是正统意义上作为一门艺术的雕塑,我希望把名词的雕塑换成形容词。”

  吴小军进而解释:“它当然可以是艺术,抬进博物馆就是艺术了。也有策展人来看过,表示很有兴趣,想拿去展览,也有博物馆想收藏,但都被我拒绝了。这件雕像必须和社会发生关系,必须是鲜活的、正在发生的一个事件,而它是不是正统意义上的艺术或者艺术作品倒并不重要。”

  于是,这个“形容词”,始终立在吴小军的工作室,作为一个事件不断吸纳着社会的参与。很多人来看过,有的知道周一超事件,有的不知道。但听吴小军介绍后,他们普遍的感受是惊讶和震动。

  与吴小军共同租用798作为工作室的行为艺术家赵半狄,用“雕塑旁边的过客”来描述这些或主动或被动的参与者。在他看来,这些“过客”与这座雕塑之间的互动是相当有趣的。而他自己,作为一个看着这座雕塑成形、又在它旁边工作了大半年的“坐客”,同样和它发生了互动。“说实话,一开始我也是漠然的,但我现在必须更关切地对待周一超和周一超事件,因为小军花费了这么多时间创作这座雕塑,他的这些时间,同时也是他的这段生命,迫使我不得不认真关注周一超!”

  越来越多的媒体也开始关注周一超雕像和雕像作者吴小军。最近一期《时代人物周报》刊登《吴小军为“刺客”塑像》称:“一个是社会事件,一个是艺术事件,然而这两者却在某种碰撞中狭路相逢。”

  据吴小军介绍,《凤凰周刊》也对他进行了采访。此外,历史学者吴思、社会学家郑也夫等专家学者,也就此事广泛接受了媒体的采访。事实上,当本文呈现给读者之日,读者及记者本人也就成为这一事件、这件作品的参与者。

  这座雕像不断和社会产生“摩擦”。在此过程中,作为艺术作品的这次事件“失控”了。失控的状态让吴小军感到兴奋。“很多作品,你在做它的时候就已经能够预见到结局了―――展览、收藏―――这让我觉得很没意思。现在这样很好,不确定,不断地有新鲜感,让你感到刺激。”

  其实,吴小军对这座雕像的归宿是有自己的设想的。但他已将自己从艺术作品的主宰者拽到仅只是这一事件的某个参与者的低位,所以这座雕像真正的归宿、这一事件真正的终结会是什么,他无法控制。

  他的设想是这样的:“周一超事件已过去一年。今年初,有关部门已取消‘大三阳’在公务员录用资格上的限制。假如没有周一超们的刺痛,公民权利不会这么直接有力而势不可挡地来到我们面前。一个艺术家用独特的方式,为周一超这个无奈而绝望的小人物塑像,同时希望能够通过媒体的帮助找到周妈妈,把塑像送给她,以安慰她不幸的灵魂。”

  当年,吴小军辞职离开《开拓》杂志、成为一个自由艺术家时,他曾用自己泥塑出的各种形象的摄影来“杜撰一个梦境和自言自语的寓言”。但这些毕竟还是传统意义上的艺术作品,因而注定了“艺术”的结局,久而久之让他觉得“没意思”。周一超雕像事件是一次新的尝试,吴小军说,他“模糊地看见了一点光”。

  为“小人物”塑像,也许这本身就是对正统雕塑艺术观的一种颠覆。为此,有人质疑吴小军:“你在这件雕塑中灌注了自己全新的艺术理念,但对于社会上大多数并没有接触过当代艺术、仍在笃信传统艺术观的公众来说,为谁塑像,这本身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一种承认的态度。在公众看来,你的行为就是在塑造英雄。你再辩解也毫无意义。”

  到是一位刚参观过这座雕塑的作家站出来大声辩白:“英雄?没有!我没有看见英雄,我只看见一个孱弱的灵魂,一个和我一样孱弱的灵魂。”

  赞叹、惊愕、沉思、质疑,甚至愤怒,面对周一超雕像的种种反应,都让吴小军感到满意。“因为它们体现的恰恰是当代艺术所应该具有的冲击力。当代的许多艺术品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但那些艺术品更多地具有商品的属性,它们带来的改变也大多是物质层面的。”吴小军滔滔不绝,“这并非真正的当代艺术。当代艺术应该以思想的形式介入我们的观念和生活。而艺术家应该像个刺客,他得刺痛社会的思维!”

  赵半狄同意这一点。他说:“也许当代生活就是个大垃圾场,需要去刺痛它。关键是,谁来当荆轲?!”“不谈艺术的时候就是真正的艺术了。这件作品就是这样,它没有引发你对雕塑这门‘艺术’的过多关注,而是从艺术的通道直接逼近现实。逼近现实,没错,小军就是那个刺客。”赵半狄十分肯定地说。

  吴小军和记者说,他正在创作一件新的作品―――F1。他准备用各种各样的毒药磨成粉末,然后铸成一辆F1赛车。“这是一件很麻烦的事。你知道,毒药是严格管制的,我现在又是写保证书,又是签协议,这样才可以得到这些毒药。等到作品完成以后,也是一件麻烦事,你要放在哪儿展出?观众用手摸了怎么办?那可是真正的毒药啊!”吴小军不无担忧地说。

  吴小军称自己的创作题材从来不是挑选和构思出来的,而是身体上或大脑中本能的反应。这些题材带着压迫感扑面而来,于是他就开始创作。“这是一件自然的事,就像有些人感到痛,或者有些人会晕血一样。”

  赵半狄在一旁注释:“很简单,就像你吃东西吃坏了要拉肚子,这是你本能的反应。你拉肚子了,一查原因,哦,原来是因为F1。小军有反应,拉肚子,这是他的幸运,很多人不拉肚子,那是他们的不幸。”

  2004年,F1首次进入中国,在上海乃至全国掀起一阵狂潮,成为当年中国体坛最轰动的事件之一。今年,F1主办方已宣布,大奖赛的最后一站将设在中国上海。

  凡本网标注明确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全部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有关规定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是传递更加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上一篇:skr~skr~英文要用对潮流才有味
下一篇:【48812】卢浮宫探秘:艺术与前史的交错之美
微信/电话同号 135-8216-1651 返回顶部
导航 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