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端午节联手找故人

时间: 2023-08-26 11:49:01   来源: 作品

  先父王嘉騡(quán),字嘉礽(réng),生于1909年(宣统元年),浙江象山人。

  先父小学就读象山丹城,初中考入宁波浙江第四中学,六年后考入上海劳动大学农艺系,毕业后任职上海沪东中学生物教师。

  1933年公费留学,考入法国里昂中法大学,在该校学习时因患肺结核,医治无效而病逝,终年二十六岁,葬于里昂某公墓。

  当时家中长辈获悉噩耗后,恐母亲难以承受此变故,一直相瞒。从此孤儿寡妇相依为命,母亲含辛茹苦将女儿抚养成人。

  编辑先生,作为女儿,我于今也已耄耋高龄,垂垂老矣,犹似一盏油将耗尽的枯灯,且行将入木。我唯一的愿望,能在有生之年,找到先父在法国里昂的确切安葬地点,能见到先父在里昂中法大学的学籍档案及照片,一睹先父遗容,了却母亲未能与先父相聚的遗愿,亲赴先父墓地祭祀尽孝。

  本人拜托贵报将此信公诸贵报,如果有谁在里昂中法大学留学,能否在课余时帮忙去该校档案室代为查询,我想中法大学的档案里一定有先父的相关资料。

  “我们曾写信给法国驻上海领事馆,也做过其他的努力……可惜始终没音讯。最近,家里要重新修族谱,嫂子含泪说自己所剩的时间可能不多了……当时家里老少听了都很难受,很想在嫂子有生之年,完成她母女俩的心愿。”老许郑重地说:“我们全家一商量,想通过快报请广大读者帮帮忙。这也是最后的一点希望吧。”

  老许说,他的嫂子和大哥目前在象山的一家老年公寓养老。在老许的帮助下,联系上了俞雅金老人。

  俞雅金老人在她爱人的点滴补充下,用了一个小时的时间,断断续续对我倾诉了她父母的爱情故事——

  小时候,我问妈妈,爸爸去哪儿了,妈妈告诉我“爸爸在法国。”而我问爷爷奶奶叔叔伯伯时,他们总是躲闪这个问题。

  妈妈总是翻来覆去看几封信,说是爸爸从法国寄来的,信里还夹着一张爸爸的照片,照片上娟秀的字迹写着“你想我的时候,看看照片哦。”

  妈妈和爸爸是青梅竹马,两人是亲戚,自小就认识。爸爸家庭清贫,妈妈家庭富裕,可是妈妈还是铁了心要嫁给他。

  1932年,爸爸23岁,妈妈22岁,两人在象山成婚了,那个年代这算是晚婚。

  第二年,爸爸找妈妈商量,说想去法国留学,当时有个勤工俭学的契机。新婚期,哪个女人会舍得丈夫远离呢?更何况那是1933年,从中国到法国,一坐船就要23天。

  我妈妈一直没有改嫁。直到2005年我妈妈九十七岁临终时,她依然叨念着我爸爸,嘱咐我要找到爸爸。

  你可能会奇怪,为什么我妈妈就一直坚信我爸爸还在?我想,一是我们全家人都瞒着她爸爸病故的消息;二是她也许隐约感觉到了,但是宁愿选择给自己留一份牵挂。

  我18岁那年,伯伯当着我的面打开了一个大铁箱子,里面掏出了三样东西:一件呢大衣,一件西装马甲,一只牛皮钱包,都是爸爸的遗物。

  自打我出生后,这是家里人第一次告诉我,我爸爸病故了。箱子是爸爸的法国同学送回中国的,同学们还捎回来一张照片,照片里有五六个人站在爸爸的墓前。后来这些同学都失去了联系,也无法从他们口中得知爸爸所葬的公墓在哪儿了,好可惜。

  后来,我也想过告诉妈妈,别等了,爸爸已经死了。可当时,妈妈精神情况和身体都很差,这或许是一个女人常年拉扯一个孩子长大很不容易,也或许是家庭长期贫困吃穿营养方面都跟不上。

  中国人说“活要见人,死要见尸”。这实际上也是我妈妈的遗愿,她是和爸爸的呢子大衣、西装马甲合葬的。那只牛皮钱包,我舍不得放进墓穴,这是我手头唯一留存的爸爸的东西了。

  我妈妈想爸爸,想了72年。长大后,当我也恋爱了,我才体会到妈妈想念爸爸是什么感觉?

  昨天,我们都市快报也联系上了《法国侨报》的社长钱海芬女士。《法国侨报》主要发行地区为巴黎,并通过邮寄延伸至里昂、波尔多、斯特拉斯堡、尼斯、普瓦捷、戛纳等法国主要城市。

  钱海芬社长说,法国里昂中法大学是1921年7月8日在法国里昂—圣·伊雷内堡正式成立的。该校曾为中国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第一批127名中国留学生于1921年9月25日抵达里昂,俞雅金老人的爸爸应该是后面批次去的。

  钱海芬社长非常热心,她昨晚开始了寻人行动。她的法国朋友告诉她,法国一般墓地是保留50年。假如没有人续费,就平掉,让出来。

  钱海芬社长没有气馁,她和我说:“已经通过法国侨网发了寻人启事,希望发动华侨们一起努力,以前也有寻人成功的先例。同时,我也会去找中国驻法国里昂总领馆帮忙。这几天,我尽快去里昂一趟,和里昂中法大学、里昂侨团、学生会、里昂市政府的公墓管理单位建立联系。”

  亲爱的读者,如果您有办法的话可以拨打都市快报的热线或发信息给都市快报的微信公众号,希望我们大家一起能帮帮这位83岁的女儿俞雅金,完成母女俩的思念接力。

  《越来越多的中法朋友参与这场爱的寻找 昨天在法国里昂罗亚思公墓 王嘉騡当年的墓葬地点和下葬时间得到确认 然而墓碑上的名字已另有其人……》

  中国女子俞惠芳,用了72年等待她留法未归的丈夫。带着无穷遗憾,2005年俞惠芳仙逝,享年97岁。

  端午节前夕,83岁的“女儿”给都市快报发来一封求助信:我于今也已耄耋高龄,垂垂老矣,犹似一盏油将耗尽的枯灯,且行将入木。我唯一的愿望,能在有生之年,了却母亲未能与先父相聚的遗愿……亲赴先父墓地祭祀尽孝。

  这份绵长细腻的思念,经过都市快报和法国侨报共同报道后,打动了很多人。杭州和里昂,相隔万里的两座城,很多素不相识的中国人、法国人自发参与了这场穿越中法时空的爱的思念接力。

  法国侨报社长钱海芬说:“‘女儿’83岁了,大家都想着争分夺秒帮老人完成寻父之梦。还有就是,远离祖国,乡愁更浓。”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沉寂近一个世纪的音讯,终于呈现——父亲的档案在里昂市立图书馆找到了,学号361,王嘉騡(quán)。

  中国时间6月10日13:56,钱海芬社长一行到达里昂,开始寻找墓地(详见快报6月9日、10日报道)。

  我的微信里有一个群,名为“中法端午联手找故人”,成员是参与这场“爱的思念接力”的中法两国核心20人,我和83岁“女儿”的侄儿许先生也在其中。

  法国侨报钱海芬社长一路直播了墓地寻亲的全过程,83岁“女儿”也通过侄儿实时参与,我们在万里之遥的杭州身临其境。

  钱社长以及法国华侨华人会第一副主席任俐敏、华助中心主任郑金标、副主任王晓燕4人出发搭乘前往里昂的火车。

  潘老师事先请里昂市立图书馆中文部负责人(图书馆藏有里昂中法大学档案资料)Gilbert先生帮忙,查实了王嘉騡亡故时间,并在市政府找到了下葬地可能在罗亚思公墓。

  在直奔罗亚思公墓的路上,潘老师说:“罗亚思公墓于1807年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是里昂市区最古老的大型公墓,和巴黎的拉雪兹神父公墓齐名。这里葬了大批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去世的人,王先生也在同一时间段病逝。公墓里安葬了那个年代的众多法国诗人、艺术家、画家、里昂市长等。”

  潘老师担忧地说:“里昂城市有过变化,当年市中心的几个墓场迁移过,我们先去罗亚思公墓,没有再去郊外几个公墓一一查过去。”

  车上大家说,只要有安葬的记录,就会找出当时出钱安葬王先生的朋友或者同学,也许还可以还原出更多当年他们来法国生活求学的场景。

  他说,很理解后代们的心情,类似的事情也发生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有些劳工在法国去世后,他们的第三代、第四代也来寻找过。他再次细致查找,终于在一本厚厚的手写笔记本中,找到了王嘉騡的下葬记录。

  一切都能核对得上,下葬时间是1935年12月31日,还寻到了当年精确的墓葬地点,工作人员激动地用绿色的水彩画标注了出来。

  相隔近一个世纪的牵挂,时空终于形成了一个焦点。钱社长一行拿着地图在墓地中寻找,终于找到了!

  工作人员解释,因为根据墓地管理办法,一般30年后没续费的墓地会被平齐,让出去,原墓碑已不知去向。

  现在有几种可能,当时法国没有火葬,王先生的棺木依然完好保存在新墓的底下;还可能棺木被移去其他的墓地,这一切还需要更深入的资料查找。

  闻此,本人可谓悲喜交集,五味杂陈。本人原打算找到先父坟墓后,即使典当变卖家产,也要亲赴法国,“引其孤魂回,负其白骨归”,先父虽生不能归故国,但也要将先父魂归故里,与慈母在故园合葬。”

  根据“女儿”的嘱托,钱社长一行站在故人原墓地之前凭吊,帮助一个耄耋老人一点点接近多年魂牵梦绕的夙愿。

  “女儿”给快报的求助信中还说道:想见到先父在里昂中法大学的学籍档案及照片,一睹先父遗容。

  里昂学联主席张嘉宇说,里昂中法大学目前已不招收学生,我联系了最后一届2010届的毕业生王玮,王玮说很多年前查阅学校史料的时候,曾看到过有关王嘉騡的资料。

  张嘉宇说:“最近,他和很多身边的中国人、法国人都参与了这场爱的寻找,大家将不遗余力地帮助‘女儿’完成心愿。”

  第一张,石堡城门上用汉字和法文镌刻的“中法大学”见证着历史沧桑。钱社长说:“2014年3月26日,国家主席习在法国参观了里昂中法大学旧址时,我也参与了采访。”

  当天,习和夫人在法国外长法比尤斯、里昂市长科隆陪同下,步入郁郁葱葱的校园,来到校舍主楼,共同为中国-里昂关系促进中心、里昂中法大学历史博物馆揭牌。

  习不时驻足凝视默思。近100年前,一批批胸怀救国梦的中国青年远渡重洋,学习新思想、新知识、新理念,许多人选择到法国,他们中产生了新中国的缔造者周恩来、、陈毅,科学家钱三强、严济慈,艺术家徐悲鸿、冼星海,文学家巴金、钱钟书等。作为中国近代在海外设立的唯一一所大学类机构,1921年7月成立的里昂中法大学培养了许多新中国建设的领军人物。上世纪80年代复校后,又为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培养了各类人才,续写两国人文交流新篇章。

  钱社长说,很敬佩当年王嘉騡这批思想进步的青年远渡重洋来法学习,她又拍了一张校园里一个雕塑的照片给‘女儿’看,雕塑是当年就读里昂中法大学的名人群像。

  “我们沿着当年的小路重走了一遍,仿佛跨越百年岁月看到了王嘉騡、戴望舒走在校园中。故地思旧,一张张历史照片、一件件珍贵实物都让我们细细回味。”钱社长动情地说。

  里昂中法大学也听说了这个感人的故事,也很愿意帮助,但校方说,现在王嘉騡的资料归里昂市立图书馆所有。

  钱社长向里昂市立图书馆递交了查阅资料的申请。图书馆表示,由于涉及版权、所有权,希望所有资料能交给“女儿”本人,也盼望她可以亲自来法国看这些资料。

  这39份王嘉騡的历史档案,除了入学、专业、成绩、就医病历、死亡证明等,还有很多书信等私人资料,记录了1934年初到1935年底去世前,王嘉騡在法一年多的学习生活。

  她说:“浓浓同胞情,万里寻故人。能不能请法国侨胞再通过其他渠道,或与该墓地新墓主取得联系,当时移坟时,有否起得先父陪葬的相关物品及先父遗骸?本人那颗煎熬近一个世纪的心,不知能否抚平?”

  我将老人的想法转告给了钱社长等人,大家表示对这些愿望感同身受,仍将抱着希望,继续努力。

  《历经81年风雨沧桑,王嘉騡的墓仍完好无损!83岁老人俞雅金将赴法接父亲遗骨归国与母合葬 感谢中法朋友的持续接力》

  中国女子俞惠芳,用了72年等待她留法未归的丈夫,并带着无限遗憾于2005年逝世,享年97岁。

  端午节前夕,83岁的俞雅金给都市快报发来求助信:“我唯一的愿望,能在有生之年,了却母亲未能与先父相聚的遗愿……亲赴先父墓地祭祀尽孝。”

  这份绵长细腻的思念,经过都市快报和法国侨报共同报道后,打动了很多人。杭州和里昂,相隔万里的两座城,很多素不相识的中法朋友自发参与到这场穿越时空的爱的思念接力中。

  在大家一起努力下,沉寂近一个世纪的音讯终于呈现——“父亲”的档案在里昂市立图书馆找到了,学号361,王嘉騡(quán)。

  巴黎索邦大学华裔潘老师查实,王嘉騡亡故时间是1935年12月30日(他1933年出国),逝于英年的26岁,并在市政府查到,其下葬地在里昂罗亚思公墓。

  法国侨报社长钱海芬通过微信直播了墓地寻亲过程,相隔近一个世纪的牵挂,交错时空终于聚焦——王嘉騡当年的墓葬地点找到了!然而,墓碑上的名字已另有其人。

  俞惠芳等了72年,全家人寻找了81年的墓地,历经千辛万苦被找到,却发现可能在6个月前,也就是今年年初刚刚被平掉!同时又有新发现:王嘉騡的墓地于1959年续期50年,有神秘人或机构接力守墓了80年。

  寻找遗骨下落希望尚存,俞雅金致函里昂市市长,希望对方帮忙寻找。(详见快报6月9日、10日、11日、15日连续报道)

  这则消息是巴黎索邦大学华裔潘老师发来的:“对大家说一个天大的讯息,王先生的墓找到了!理论上已经到期,没有被毁,纯属天意。”

  这个消息太振奋人心了。然而,之前哪个环节错了?为什么一度以为墓地已被平掉?

  大家冷静返回查找之前的寻墓路径,一致觉得这次必须板上钉钉地确认,王嘉騡的墓是不是依然完好无损?

  原来,此前潘老师收到里昂市立图书馆中文部负责人Gilbert先生的邮件,其中提供了关键信息:中法里昂大学(学生)墓穴里好像有王先生!但当时并不清楚,里昂中法大学在罗亚思公墓,有新老两块墓葬区。6月10日,法国侨报社长钱海芬一行寻找的是老墓葬区,而在那里根据公墓提供的王嘉騡墓地坐标,找到的是一处新墓,而那里的老墓刚被平掉……

  里昂罗亚思公墓管理人员季奥赫季先生和同事们没放弃,他们尝试进入新墓葬区深入查找,在那里,终于准确找到了王嘉騡的线,罗亚思公墓管理人员拍摄的王嘉騡墓地照片,经由潘老师发布到了微信群里——

  照片中树木葱茏,大理石墓碑矗立于蓝天白云下,一束阳光打在已有些模糊的字迹上,可是,依然能清晰辨别出中文“王嘉騡”字样及其拼音。

  15日07:30,从侄儿的口中,俞雅金老人已得知父亲墓地完好无损的消息。两个潘老师打听到的真实细节,让她老泪纵横——

  一、为父亲墓地续费的“神秘人”原来叫雅克·朗柏赫。他是中法大学协会负责人、里昂大学教授。

  中法大学协会为当年同批学生中唯一因病辞世没能拿到毕业证的王嘉騡妥善安葬,并嘱咐协会工作人员接力守墓80年。

  为什么2009年到期后墓地没有续费?因1980年前后成立了新里昂中法大学协会,老协会解散时有几率存在交接问题。

  资料显示,王嘉騡的墓穴形制与法国普通墓室不同。法国通常是箱式墓室,很容易取出棺材。而王嘉騡的墓穴,棺材是直接埋入土地的,因此父亲的墓地被幸运地保留了下来。这是罗亚思公墓里唯一的一座土葬墓,而土葬,根据资料显示,很可能出自王嘉騡的遗愿。

  “中国人讲究入土为安,这样的‘异国他乡的守护’一般由协会落实。”潘老师昨天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身为华裔的他,很能理解这份中国传统文化。

  潘老师在巴黎索邦大学教国际贸易课程,祖籍中国上海,他估算,法国的华人华裔约有六七十万。

  “我对华人在法国的故事有研究。我发现,王嘉騡的同期学生中有杭州籍作家戴望舒,我也存有旅法勤工俭学生,著名作家罗大冈的私人信件。”潘老师说,穿越历史的漫漫长河,王嘉騡先生的故事只是那个动荡大时代中的一个缩影。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前线吃紧后方缺乏劳动力,从1916年起共有十四万华工来到法国工作及参与战后的清理,重建(劳务输出)。

  据官方数据,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共有数千华工失踪、病逝,为法国捐躯。1925年据战后统计绝大部分华工返回了中国,有两至三千华工找到新的工作合同或在法国结婚,从此定居。他们是20世纪第一次大规模移民,旅法华人的主体。

  为了纪念为法国捐躯的中国劳工和勇士,从1998年起由旅法华人集资在巴黎十三区竖起一块纪念碑,其上用中、法文镌刻:“纪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为法国捐躯的中国劳工和战士”。

  去年夏天,潘老师特地去了华工墓地。他给我看了一张照片,在一望无际的麦田中,隐藏着这座欧洲也是法国最大的华工墓地,安息着八百四十九位为法国捐躯的中国勇士英灵,这中间还包括多位无名英雄。

  “像俞雅金老人这样跨国寻父的故事,我多年来也接触过好几例。大多数人并没这么幸运。”潘老师说,寻根,往往肩负了一个家族几代人的持续努力。

  昨天15:00,潘老师联系了里昂市政府有关部门,恳请保持王嘉騡墓葬墓碑原样,等待女儿实地扫墓祭拜。

  我将信函和电话采访的内容综合如下。在这些叙述中,母亲俞惠芳质朴、坚忍,令人动容——

  带着叹息,我与子女商议后,拟办妥相关签证后,将专程去法国里昂把孤悬海外的先父遗骸迎回故国,与母合葬于家乡的墓地,方便后人拜祭缅怀。

  父亲久无信息后家道中落,母亲变卖嫁妆,凑齐10亩土地,种地养猪,孝敬公婆并含辛茹苦抚养我成人。

  岁月的沧桑并不能轻易地用非黑即白去解读。在等待的72年岁月里,母亲也许隐约感觉到了父亲不会再回来,但是宁愿选择思念父亲给自己留一份牵挂,潜心信佛,吃素。

  2005年母亲九十七岁临终时,依然叨念着父亲,当时根据母亲遗愿,我将父亲的衣冠塜与她同穴为安。

  再次衷心感谢都市快报,法国侨报暨钱海芬社长,感谢索邦大学潘老师等诸多侠义之士,感谢里昂中法大学为先父缴付墓葬管理费,也感谢法兰西共和国规范和缜密的档案管理。

  感恩中法爱心接力,才有了功德圆满,期盼着法国里昂之旅早日成行,父亲落叶归根。

上一篇:我国最大的佛像耸峙在树木稠密的山中香火旺盛却让人不敢接近
下一篇:【48812】卢浮宫探秘:艺术与前史的交错之美
微信/电话同号 135-8216-1651 返回顶部
导航 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