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山脚下的伟人石像纪念毛主席诞辰130周年!

时间: 2024-06-08 17:55:36   来源: 佛像

  今天是诞辰130周年纪念日,12月26日,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尽管毛主席已经逝世47年,但中国人民始终没有忘记这位曾深刻影响中国历史的伟大人物。抚今追昔,一代伟人的丰功伟绩和卓著功勋,像一座不朽的丰碑,让人怀思久远。

  文革时期,各地建造塑像进入一个高峰期。1967年5月4日,第一座巨型全身塑像在清华大学落成。这座塑像,是清华大学井冈山兵团组织塑造的。清华大学率先建造一座雕像后,全国开始兴建塑像的风潮。如今,依然能在很多城市看到塑像。它体现了那个时期全中国人民高昂的政治热情,更是一个时代的见证。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青岛目前也有一尊高大雄伟、雕刻精美的毛主席石雕像,而且是仅此一尊,近些年也得到了有关部门一定保护,虽然说石像位置稍显偏僻,但时常也有市民寻踪至此瞻仰伟人。可以说,“主席塑像”仍寄托了几代人对伟人的敬仰和爱戴。

  青岛的这尊毛主席石像,位于浮山南麓梅岭西路的御景峰小区前,这里是原浮山青岛料石总厂原址处。

  在御景峰小区大门东侧约一百米处,矗立着一座花岗岩质毛主席石雕像,坐落于两层台基底座之上,两层台基底座均为花岗岩石块砌成。据资料介绍,这尊主席雕像为整块花岗岩石雕刻而成,在全国也是独此一处。石像雕刻细腻,线条流畅,身躯比例匀称,形象生动,气势恢宏,2008年被崂山区政府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而关于此处这尊毛主席石雕像的历史,之前也曾在几个维度做过描述,其中还包括曾在青岛路南端,太平路临海处的那座纪念塔(碑),在此也不多赘述,今天主要讲浮山脚下的毛主席石雕像,在这一个特殊的日子里,以此缅怀伟人的丰功伟绩和不朽精神。

  青岛浮山盛产花岗岩石,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石料就出自青岛浮山,除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碑石外,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和旅顺雷锋纪念碑、济南英雄山烈士纪念碑、徐州淮海战役纪念碑等纪念性建筑以及南极长城科学考察站纪念碑等,均采用了浮山花岗岩。

  当时的青岛料石厂就位于浮山脚下,1969年9月,厂革委会决定利用自身优越条件,利用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料材质,就地建造一座毛主席雕像,并做为向建国二十周年的献礼。后经严格选拨和研究,最终决定由技术好、能力强、政治过硬的刘柽世、王立庆、兰立忠、刘提世等四位同志负责整个雕像的雕刻工作。根据徐立忠老师的回忆文章,这几人也参与了两年前青岛市曾计划建造大型主席石像初稿的雕刻。

  毛主席雕像石料取自料石厂,毛坯石料坚硬巨大,设计的具体方案匠心独具,相关尺寸也是极具寓意,石雕像总高度为7.6米,象征毛主席76周岁,雕像第一层底座为四方形,四边设有四根石柱,代表自1966年开始的“”开展以来第四年,并在这四根柱子顶头上方处分别安装九个灯笼。第二层底座四边设有十六根石柱,代表1966年8月8日中央主持的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无产阶级的决定》(即十六条,这是当时“”的一个纲领性文件)。

  石雕像中,毛主席身穿军大衣,目光远视,神情慈祥略带微笑。一手背执军帽,一手向前挥动,把毛主席指引我们向前进的寓意刻画得淋漓尽致。

  查阅青岛市文物局资料,针对这尊主席石雕像建设情况的探索,崂山区文化新闻出版局在前些年还费尽周折找到了当年曾参加雕刻的四位师傅之一的刘提世老人,通过他的记忆,向我们讲述了那段难以忘怀的历史。

  四位同志自接受任务后,在历时4个多月的雕刻过程中,将全部身心都献给了料石厂,吃住都在雕刻现场。

  但在一些介绍上还是有待商榷,如四人在没有专业的设计图纸,也没有雕刻大师的专业指导下,怀着对伟大领袖毛主席无比敬爱的热情,根据塑好的水泥塑样就开始了整石雕刻,一直到最后完工。

  在之前编发的《青岛路南端纪念碑的消失》一文中,曾对当年计划建造的大型毛主席石像有过详细介绍。

  1967年,青岛市革委会为表达对毛主席的无限忠诚,大兴土木,准备在青岛太平路,老市政府前的青岛路最南端,建一座12.26米高的毛主席石雕像。当时市革委会,从各个单位借调专业技术人员,组织敬雕办公室,组织全国各地参观学习,而后先设计初稿,并在市革委门前的青岛路展出,广泛公开听取干部、群众的意见,最后定下初稿。

  当塑像之风刮遍全国时,看到了中央办公厅送来的《全国各地群众正在积极塑造毛主席巨像》简报,在材料后写了如下批语:

  此类事劳民伤财,无益有害,如不制止,势必会刮起一阵浮夸风。请在扩大会上讨论一次,发出指示,加以制止。

  批示后,中央及时发布了毛主席的指示。这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制止了建造塑像之风。 中央通告全国停建大型主席塑像后,青岛市这项大型工程随之停建,也再无后续。

  自上海回来,我们就投入了紧张的敬雕创作活动。工作室设在济阳路10号青岛十一中的音乐教室,这里曾是一个小教堂。参加敬雕创作的人员开始有李轲民(青岛师范教师)、仇志海(青岛警备区创作员)、徐立忠(青岛食品厂职工)、任永森(青岛工艺美术研究所研究人员)。后来,连义乾(青岛九中教师)、毕连珍(青岛工艺美术研究所研究人员)也加入到创作中来了。于家骧(青岛三十中教师)担任石膏翻制工作。

  徐立忠、李轲民、仇志海、任永森各自创作一座塑像。徐立忠创作的是身着军装的毛主席塑像。头戴五星军帽,向前挥臂,军大衣飘起一角,威武中透出诗人的潇洒。李轲民创作的是身穿大衣,内着中山装背手而立的毛主席塑像。仇志海创作的是身着军装,背在身后的左手中拿着军帽,右臂挥向前方的毛主席塑像。任永森创作的是身着大衣,穿中山装挥臂向前的毛主席塑像。

  塑像泥稿完成后,由于家骧翻制成石膏像。放在青岛市人民会堂门前广场,请参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的代表投票选定方案。徐立忠创作的着军装带军帽的毛主席塑像差两票满票获得与会代表的赞同。后来在定方案时,又作了集思广益的调整。

  雕像的雕刻选了三位青岛最优秀的石工:刘柽世、蓝立忠,还有一位刘姓师傅。先在济阳路工作室的门前搭起工棚,试着雕刻了一尊毛主席花岗岩胸像。像稿是李轲民老师塑的。这座胸像后来放在青岛市党校。改革开放后,在房地产开发热潮的冲击中,青岛市党校旧址变成了“天帝山城”。这座胸像也不知放在哪里了。

  根据徐立忠老师的介绍,当年的石雕像仅完成了设计及初稿的审定。参照如今浮山脚下的毛主席石雕像,个人感觉与任永森和仇志海等人设计的方案相似,也可能说的就是以上四位雕塑设计师集思广益之后的那次调整。

  这座雕像或许是前海的雕像建造停止后,石料厂根据最终的初稿设计的具体方案进行雕刻的。因为毛主席的雕像是当时的重大政治任务,没有革委会及军政的一同研究确定的设计样稿及批示,还有审核后的塑样等,石匠技师、当时的石料厂是不敢决定的。

  毛主席石雕像按期完工,1969年10月1日,青岛建材公司在浮山料石厂举办了盛大的落成仪式,现场气氛空前热烈。后来随着毛主席的逝世以及历史的发展与政治原因,对的大规模个人崇拜活动也宣告停止。除了部分场所保留以外,各地陆续拆除塑像。青岛料石厂处的这尊毛主席石像,因地角偏隅也免去一劫,但随之逐渐无人管理趋于荒废,常年隐没于树丛荒草间。

  据岛城文史研究者徐立信老师回忆:后来这座石雕塑就停放在了料石厂门口,石像的后面十多年前开始建设御景峰小区,开发商本来想移走石像,问了风水大师,四十多年了,一直未敢移动。2008年,徐老师在这项工程任装饰监理总监,当时发现的时候,雕像周边已经破损严重,之后立刻告知了他的二哥,著名雕塑家徐立忠老师,徐立忠马上坐出租车到了现场,各个角度拍了多张照片,回家在电脑上放大看,数十年了,石像上竟连一点鸟粪都没有,非常惊奇!

  在原浮山料石厂门前的这座“文革”时期以毛主席雕像中稿雕刻的毛主席雕像,房地产商几次请“风水大师”来研究移动此雕像,皆因其历时42年,仍如新雕,不敢轻举妄动。2009年青岛市文管部门为这座“文革”时期仅存的毛主席雕像立碑,公示为历史文物,此像遂得以保护,仍立于原处。2009年6月14日补记

  说起毛主席石雕像的发现与保护,时任崂山区委办公室副主任的王保生功不可没。一次爬山时偶然发现此石像,认为很有保护价值,并开始为石像的保护多方呼吁。后来就任崂山区文化新闻出版局局长后,将毛主席石像的保护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并安排文物工作人员对毛主席石雕像进行现场勘察建立档案。

  2007年他亲自带队现场办公,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研究论证,报请崂山区政府研究后,于2008年公布为崂山区区级文保单位做保护,并设立了文保单位标志石碑,使毛主席石像得以存下来,成为崂山区的一个重要的文物保护标志。

  1980 年,《中央关于坚持“少宣传个人”的几个问题的指示》下发后,部分地区开始筹划拆除主席的塑像。许多的雕像现在大部分都拆掉了,幸运的是,浮山脚下的主席石像最终完好的留在了这里。

  站在梅岭西路东望毛主席石雕像,不断林立的高楼大厦虽然已逐渐遮挡住了浮山的秀美风光,但我们该记住这片所在。缅怀伟人的同时,记住那段难忘的历史,并以此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等,都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组图文文字部分参考源自《徐立忠文集》、青岛市文物局、青岛市志等,感谢徐立信老师提供支持。

上一篇:【48812】马克思恩格斯大型雕塑 恩格斯的终身
下一篇:charge亮红灯是什么意思
微信/电话同号 135-8216-1651 返回顶部
导航 电话咨询